内容简介
本书是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项目“民族音乐学博士课程与教材建设”的主要研究成果。本书编入的60余篇文论,主括传统民俗音乐、道礼乐、世界多元音乐和音乐评论等方面的研究内容,涵盖历史、形态、审美、文化生态等研究范畴,是著者多年来潜心民族音乐学教学与研究的学术结晶。其中的道礼乐研究、中日音乐比较等,能代表我国当下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水平。
目录
传统民俗音乐
论音乐传统的延续与传统音乐的变迁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第三条道路——兼及高校传统音乐教学能拓展
为他(她)佩戴金色的花环
——对民间音乐家价值的再认识
茉莉花为何常开不败
——吕家河民歌研究随感
观民风知得失与我国现代民歌研究的误区土家族的婚礼和婚礼歌荆楚遗风
——跳丧
土家族“跳丧鼓”现状考察报告
土家族民间乐舞中的楚音乐文化遗存试论音乐美的异相
——兼及土家族音乐的审美取向巴音、吴乐和楚声
——长江流域的传统音乐文化孤岛“跳丧”报告
为真情而歌唱
——彝族歌手白秀珍歌唱艺术研究
采风纪行
——丝绸古道的歌舞之旅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先觉
——杨匡民先生民歌研究之学术贡献
二、道仪礼音乐
20世纪以降中国教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五祖禅寺教音乐述略天宁梵呗考论
当代教仪礼音乐的与世俗交织现象探析——以天宁禅寺“水陆道场”仪礼音乐为例
悦,本质是娱人
——乐鉴赏偶感
教音乐观与乐审美意趣
汉传教大型法会《水陆仪轨》版本研究《水陆道场》仪礼整体结构的戏剧特征
袁静芳教授对当代教音乐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民间巫舞的关系道乐渊源探析
三、中日音乐比较
从“汉学”到“国学”
——东瀛“学问”发展轨迹之启示古琴东瀛兴衰之文化要因阐释日本雅乐考论
丝绸之路的东延与乐跨海东传乐东渐及其日本化
浓与淡
——中日教音乐风格比较研究天台宗声明考略
——乐东渐研究之一
……
永远的导师
—忆念杨匡民先生
用多元音乐塑造当代大学生的音乐文化价值观世界音乐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世界音乐的世纪与我们的对策
80——日本的“世界音乐”现状引发的思考
“在那遥远的地方”邂逅“巴拉莱卡”
—一次中俄音乐融合实验之延展追叙
五、译文
尼泊尔的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
西亚的音乐文化
亚历山大·齐尔品与中日作曲家中国黄土高原杨家沟村的《祈雨调》传统认同的延续
——以奄美岛歌为例
日本传统音乐
密严流御咏歌的创立
—以教教团的传教活动为中心从江户时代到明治时代的日本雅乐
——关于唐乐地位的讨论
关于17世纪20一40年代的“三曲合奏”古琴东传史实与日本琴乐现状依据日本雅乐古谱复原唐代琴曲之研究1950年代的武满彻
—从五声音阶到意识流田边尚雄与东洋音乐的概念近代日本对盲文乐谱(点子谱)的引进冲绳的音乐文化
丝绸之路乐器的东渐与西渐
后记